全市教育大会
引发教育系统热烈反响
3月18日,全市教育大会举行。大会催人奋进,在全市教育系统中引发热烈反响。本期分享第六期——临空经济区教育系统反响
新庙镇文塘小学校长 谈荷芳
全市教育大会强调“真抓实干、以质图强,切实推动教育强市建设落地见效。”校长肩负着引领学校发展、提升教育质量的重大使命。一名优秀的校长绝不仅限于制定战略与宏观规划,更在于深入学校的各个层面,尤其是走进教师群体与管理团队中,敢于通过切实有效的发问,直击问题,不回避,及时洞察学校运行中的实际情况,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改进,以此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与教育水平。对于学校的管理我提出以下观点:
一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。学校应重视教师的职业培训,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。让教师接触到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。同时,鼓励教师之间开展教学研究和团队协作,共同攻克教学中的难题。
二是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,是凝聚师生力量、激发师生潜能的重要保障。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,如文化节、科技节、体育节等,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。同时,注重校园环境的文化建设,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,每一处景观都能育人。
三是科学准确的评价体系,是学校实现发展转变的关键支撑。传统单一以成绩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教育需求,在多元评价体系下,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分数,而是涵盖品德、创新能力、实践能力、艺术素养等多个维度,让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被看见、被认可。对教师的评价,也不应仅看教学成绩,教学方法的创新、对学生的关爱与引导、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等都应纳入其中,尤其是那些难以量化的教育过程,对在这些方面表现出色的教师给予肯定与鼓励。以此激发师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,助力学校朝着有尊严、高质量的方向发展。
四是加强家校合作也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。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,学校应积极与家长沟通交流,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。例如,通过举办家长课堂、亲子活动等方式,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,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。当家长看到学校为孩子的成长付出的努力,他们会更加信任和支持学校,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。
新庙镇茅草小学校长 江晓宏
聆听孙兵书记在教育工作大会上的深刻讲话,我心潮澎湃,深受鼓舞。孙兵书记提出的“教育强市”战略,不仅是对鄂州教育未来的宏伟蓝图谋划,更是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殷切期望。作为一校之长,我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而神圣。
我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,强化党建引领,确保学校发展的航向始终坚定而正确;将致力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,深化教联体建设,让优质教育的阳光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,惠及每一位渴望知识的学子;将不断创新教育模式,提升教育质量,努力培养出一批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,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。
杨叶镇团山小学备课组长 涂婷
作为备课组长,我将紧扣“质量提升”与“数字赋能”主线,从以下四方面落实大会精神:
一是深耕备课教研,凝聚团队合力。严格落实“一课一研”,每周组织学科教师围绕课标解读、学情分析等开展主题研讨,形成“主备+共议+优化”模式。参与跨校教研,共享优质案例,确保课堂设计科学高效。
二是优化作业设计,落实“双减”实效。依据学生差异,分层设计基础巩固、能力拓展、实践探究类作业,探索“作业超市”模式,激发学生自主性。动态收集反馈,调整难度与形式,让作业精准服务教学目标。
三是融合数字技术,驱动教学创新。积极响应“教育数字化”号召,依托“云课堂”平台共享优质资源,构建线上线下混合课堂;运用AI智能批改系统,实现作业数据可视化分析,精准定位薄弱点。
四是强化梯队培养,赋能教师成长。以“师徒结对”助力青年教师成长,定期开展展示课、示范课活动。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,推动教学实践转化为科研成果。开展“同课异构”竞赛,以赛促研,提升团队整体水平。
沙窝乡沙窝小学备课组长 张晋
在全市教育大会上,备课组长廖志峰“深耕校本教研 赋能精准教学”的发言,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我对教学工作新的思考之路,让我收获颇丰。
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、学生学情和师资力量,只有深入挖掘这些本土元素,才能让教研工作真正落地生根。教学不是一概而论的“大锅饭”,而是要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。我们在备课、授课和评价过程中,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,通过数据分析了解学生在知识掌握上的薄弱点,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作业和个性化辅导方案,真正做到因材施教。燕矶中学班主任 黄丹
作为一线班主任,我深刻认识到:班级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,更应成为学生品格塑造、能力发展的生命场域。现从三个方面谈学习体会与实践思考。
一是以德育浸润为核心,构建多维育人体系。紧扣“五育融合”要求,打破传统德育说教模式。日常管理中推行“三微”德育:利用晨读前5分钟开展“微故事”分享,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元素;结合班级突发事件生成“微案例”研讨,引导学生自主辨析是非;每周录制“微视频”记录学生成长闪光点,增强集体凝聚力。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需求,建立“1+N”关爱机制(1名教师结对多名学生),通过“心灵日记”“成长树洞”等形式深化情感教育。
二是以精准施策为抓手,激活学生成长动能。依托学校大数据平台,建立动态化学生成长档案,从学业发展、行为习惯、心理健康等维度绘制个性化“成长图谱”。实施分层赋能行动:对学困生推行“小目标进阶法”,每日记录点滴进步;对特长学生搭建“班级达人秀”展示平台;对心理敏感学生设计“悄悄话信箱”和沙盘游戏干预。同步构建“三级评价”体系(自评、互评、师评),以“优点清单”替代传统评语,强化正向激励。
三是以协同共育为突破,凝聚家校教育合力。创新家校共育模式,打造“线上+线下”双线阵地。线上依托班级钉钉群开设“家庭教育云课堂”,每月推送亲子沟通技巧微课;线下实施“家庭访问日”计划,每学期重点走访15个典型家庭,形成“一户一策”指导方案。组建家长智囊团,邀请有特长的家长参与班级课程建设,如开设“爸妈职业讲堂”“家庭实验室”,推动教育资源立体化。
燕矶镇百洪小学班主任 胡衍向
作为一线班主任,我将立足岗位实际,从以下三方面贯彻落实大会要求:
一是筑牢育人根基,把准教育方向。坚持把德育融入班级日常管理,通过晨会微课堂、红色故事会等形式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象化。本学期计划开展“我是新时代好少年”主题系列活动,以“班级责任岗”“文明礼仪之星”评比为抓手,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,用童言童语讲好党的故事。
二是聚焦全面发展,创新育人模式。围绕“五育融合”设计班级特色课程:开发“节气里的劳动课”系列实践,利用校园种植角开展育苗、采摘活动;推行“阳光体育30分”,创编趣味体能游戏;打造“班级美育长廊”,定期举办学生书画展。针对“双减”要求,优化分层作业设计,探索“基础巩固+趣味拓展”"作业模式,每周推出1项亲子实践任务。
三是深化协同共育,凝聚教育合力。构建“家校成长共同体”,建立“三沟通”机制:每日通过班级圈分享成长点滴,每周发布家庭教育微指南,每月举办线上线下家长沙龙。同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,完善“班级心灵驿站”建设,通过沙盘游戏、情绪日记等方式加强心理疏导。
燕矶镇松山小学班主任 童家欢
站在三尺讲台凝望四十多张课桌,我触摸到教育强市最真实的温度。课间当发现孩子们谈论的不再是打工而是“未来想当AI工程师”,我深刻体会到:教育公平正在用可见的速度消弭城乡鸿沟。放学的延时服务时段,学生妈妈发来信息:“孩子终于能在学校完成作业了”,屏幕上的文字传递着“双减”落地的温度。
这个春天,我们班的绿萝抽出了新芽。正如教育强市的建设,既需要向下扎根的定力,更需要向上生长的温度。当每个班级都成为有光的生命场域,整座城市的教育星空必将璀璨如银河。教育强市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,而是让每颗种子都能遇见适合的土壤。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,我们既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,更是躬身耕耘的实践者。